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4-12-31 09:30
2024年,市慈善总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民政局的重视指导下,在各县市区慈善会的联动协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湖北省慈善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慈善项目,着力拓展慈善业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稳中提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2024年工作总结
截至12月31日,市慈善总会总收入4336.79万元,其中资金收入3355.02万元,接收物资捐赠收入价值981.77万元;慈善活动总支出3651.78万元,占当年总收入的84.2%,惠及特殊困难群众2万人次。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落实。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将其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健全兜底保障机制的重要手段。市“四大家”领导带头参与“慈善一日捐”活动,慈善事业发展成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内容。二是积极向局党组报告换届工作,组织筹备总会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完成内部年度审计、换届审计及捐赠资金专项审计。完善《十堰市慈善总会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十堰市慈善总会财务审批制度及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十堰市慈善总会慈善项目管理办法》等内部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三是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党课辅导、普法宣传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邀请专家教授就新修改的《慈善法》作专项培训,提升慈善从业人员履职能力。
(二)聚焦民生需求,做优慈善项目。市、县两级慈善会高效有序开展各类慈善项目,普惠特殊困难群众。一是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深入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在村(社区)基层层面推动产业发展、社区治理、困难帮扶、爱心公益、志愿服务等项目发展。项目覆盖全市1923个村(社区),激活率达99.22%;发起乡村振兴类慈善项目932个,筹款1180.33万元。二是联合县级慈善会、全市11家医院、国药连锁药房稳步推进“医路同行”慈善医疗服务项目转型发展,筹款579.11万元,惠及237名大病患者,项目于12月31日正式结项。三是承接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针对困难大病患者抗癌药物,发放药品(格列卫、达希纳)1053盒,药品价值765.4万元,服务患者547人次。四是争取省慈善总会在市车城高中新开办1个“慈善阳光班”,资助“特困、特优”学生50名,连续资助三年共计30万元。五是向省劲牌公益慈善基金会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同时争取省慈善总会“创‘益’无限 善满荆楚” 创新项目资金4万元,协同开展自主慈善项目——“春晖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项目。依托养老综合体及慈善公益中心在路北社区、六堰山社区、天津路社区等设立“春晖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室”,开展系列公益活动8场,知识讲座5场,服务未成年人及家长500余人次。
(三)创办慈善基金,加大帮扶力度。关注“一老一小”、各特殊行业困难职工,开展困难群体帮扶,设立专项冠名基金12支,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工作机制。一是根据《关于做好2024年十堰市慈善救助基金申报工作的通知》,针对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中因急难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特殊事件造成的常规社会救助不能覆盖的支出性急难型对象实施慈善帮扶,共救助大病患者28人次,帮扶金额23.6万元。二是召开十堰慈善·东风离退休职工关爱基金一届一次理事会,通过基金相关制度办法,举办东风离退休职工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发放培训会,审核发放入住补贴51.16万元,惠及东风离退休职工153人次。三是新增“十堰慈善·知行阳光班助学基金”300万元,计划进行困难学生资助及优秀学生奖励200人次。四是指导各县区进一步规范社区公益基金设立运行,实施扶老敬老、恤孤助残、公共建设等各类公益项目1035个,筹集资金1370余万元。
(四)加强慈善宣传,开展公益活动。全年联合各单位企业在公共场所开展慈善公益活动26场,微信公众号发布工作动态82篇,视频号宣传17次,省级慈善公益报、日报、晚报报道慈善信息30篇。一是开展节日节点公益活动,扩大慈善总会社会影响力。联合爱心企业举办“浓情迎腊八 粥香暖车城”“情暖童心 臻爱成长”“温暖童行 爱在益起”“情满中秋”等主题公益活动,广泛营造“全民慈善、阳光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扩大慈善影响力。二是联合部分中小学校组织在校学生,到市残疾人艺术团、市儿童福利院、市老年公寓参观开展公益研学活动,打造慈善公益研学圈。激发青少年善心善念高尚情怀,提升道德素养,传播慈善文化。三是推动数字慈善,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第三届“湖北数字公益节”,动员组织参与腾讯“99公益节”等网络募捐活动,邀请本地爱心企业家担任慈善形象大使,依托“‘温暖同行 爱在益起’十堰市少儿才艺展演”“户外慈善文化宣传”“爱心助考 为梦起航”“‘共同缔造 全民健康’公益集市”等公益活动,线上筹款166.73万元。四是认真做好“中华慈善日”“湖北慈善周”“十堰慈善月”慈善主题宣传,在湖北医药学院、汉江师范学院等院校开展慈善公益游园活动,设置“慈善文化宣传”“慈善项目展示”“心理健康信箱”“闲置物品交换”等“特色摊位”,提高公益慈善的全民性、互动性、趣味性和便捷性。五是联合市妇幼保健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同开展“爱佑童心”先天性心脏病慈善义诊活动,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医疗救助。
(五)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慈善品牌。一是启动运行十堰市慈善公益中心,打造集数字化公益慈善展示、慈善项目体验、慈善资源流通、慈善文化宣传、五社联动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慈善阵地”。3-11月,累计开展公益活动45次,公益讲座15场,接待社会各界参观研学人员3200人次,惠及困难群众1250人次。二是连续13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捐赠,2024年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主题,已有3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活动,共筹集善款219.62万元。三是按照“总会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惠民服务”工作思路,以“有统一标识、有固定场所、有完备设施、有人员管理”为建设标准,新建“北京路立交桥(东、西侧)、五堰花鸟市场3个“爱心驿站”,为环卫、交警、外卖、快递等行业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补给场所,拓展服务型慈善公益模式。四是创新开展慈善助老项目,积极对接本地外地爱心企业,联合设立“助老冠名基金”,推动“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养老机构”等项目建设。开发“为老服务助浴”项目,结合“慈善晚宴”筹集项目启动资金,搭建慈善为老服务互助平台,切实为老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六)规范内部管理,实施阳光慈善。一是根据市民政局《关于实施十堰市“阳光慈善”工程的通知》,市慈善总会依法依规公示公开慈善组织善款募集、管理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在“慈善中国”平台完成信息公开并开展自查自纠,不断提升公益慈善活动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二是完成2023年度年报年检工作,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慈善组织(基金会)2023年度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民办函〔2024〕8号)文件要求,规范填报总会2023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并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初审。三是取得“2023年度市级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2023年度-2025年度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名单(第二批)”,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慈善助医项目亟需适时调整运作模式。按照民政部发布指定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名单通知要求,省慈善总会决定于12月31日停止运行“医路同行”慈善医疗服务项目个人求助网络服务。我市“医路同行”项目正处于结项收尾阶段,亟需适时调整运作模式,要制定慈善助医项目实施方案,探索针对特定病种援助、拓展援助药品范围、开展便民慈善义诊活动等。同时加强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合作,统筹谋划慈善助医项目新救助模式,结合我市困难大病患者实际需求,积极助力缓解其因病致贫返贫社会问题。
(二)慈善活动外部联络能力有待加强。当前总会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存在主题单一、资源来源渠道狭窄、社会公众参与热度不足等问题,要加强慈善活动对外联络工作,打造精品慈善活动,促进社会合作。通过引入大型知名公益组织、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等方面的慈善资源,提高协同合作的能力,借鉴学习同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例如公益创投、慈善信托、数字公益等,有效提升慈善活动外部联络能力。
(三)慈善组织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通过审计整改反馈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强化慈善资金风险管理;规范人员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晋升等,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慈善人才队伍;加强市公益中心规范化运行,建强慈善领域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常态化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四)慈善总会公用经费亟待解决。总会公用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不收取任何会费,主要渠道为社会捐赠、利息收入、财政补助,因此总会公用经费纳入年度财政经费预算亟待,以便更好开展各项业务。根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在人员力量、专项经费、优惠政策、办公场地、信息宣传等方面给予保障。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市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十堰慈善工作紧紧围绕“123456”的发展思路开展。即: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募捐”和“救助”两个重点;抓好“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为爱心人士服务”三个关键;强化“党建、组织、宣传、数字化”四个保障;拓展“企业家、公职人员、爱心人士、志愿团队、社会组织”五大群体,在开展好各项常规项目的基础上,主要实施“幸福家园”“关爱‘一老一小’”“慈善冠名基金”“慈善+旅游”“慈善+商协会”“慈善+志愿服务”六项重点工作,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之路,推动十堰慈善工作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践行慈善为民宗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的深化之年。做好全年慈善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十堰市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服务保障民生大局,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突出“募捐”和“救助”两个重点,夯实慈善事业发展基础。
筹募捐赠是推动慈善工作的源泉。寻找慈善的源头活水,夯实慈善物质基础,是开展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堰慈善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推动慈善捐赠由捐款捐物向捐技术、技能、产权、服务等形式拓展;稳步推动数字慈善,创新网络众筹、手机捐赠、数字平台捐赠等新型募捐方式,探索推动慈善冠名基金,丰富公众参与渠道,逐步扩大慈善捐赠参与面。
2025年,各级慈善组织要在已开展帮扶项目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持续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等品牌项目的同时,坚持继承与创新两手抓。在项目建设上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既脚踏实地深挖传统优势项目潜力,又开发拓展一批新的慈善项目。树立“项目为王”理念,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拓展新业务,整合慈善资源优化项目布局,聚焦主体业务、确保稳中求进。
(三)抓好“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为爱心人士服务”三个关键,构建“大爱十堰”。
慈善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慈善公益在“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践行慈善为民宗旨,助力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民生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现实问题。
要坚持“慈善为民”理念,将困难群众当作“亲人”,通过推动六大慈善项目开展,发放款物、开展精神抚慰、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作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娘家人”,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爱心人士保驾护航。通过召开总会理事会、慈善论坛、成立商协会慈善工作站等形式,认真听取企业的建议和意见,做好沟通交流,建立长期稳定联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好宣传、政策等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解决运营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康、稳定、清明的善商联合。
(四)强化“党建、组织、宣传、数字化”四个保障,形成合力。
组织上,慈善事业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市慈善总会的引领作用,推动全市慈善会体系协同发展。按时召开全市慈善工作会、第四届换届大会,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慈善组织体系,依托乡镇(街道)慈善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工作室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动慈善组织与社工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相融合。
政策上,在落实好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湖北省慈善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完善慈善组织培育发展、监督管理、税收优化、人才培养等政策,切实用法律规范慈善工作全过程、全领域,真正做到依法治善、依法行善、依法促善,推动慈善事业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宣传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塑造慈善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积极开展“中华慈善日”“湖北慈善周”“十堰慈善月”主题宣传活动。认真做好“十堰慈善奖”评选,大力展示慈善公益成果,提升爱心企业、人士荣誉感,增进社会各界认同感。做好湖北慈善奖、中华慈善奖等奖项的宣传推荐工作。
数字化上,充分认识网络慈善在现代慈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把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募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湖北省慈善会体系数字化管理系统”,2025年实现全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正式联网,完成“全市一张大网”的工作目标,以“慈善数字基建”推动慈善业务发展。
(五)拓展“企业家、公职人员、爱心人士、志愿团队、社会组织”五大群体,开展好慈善募捐。
要加强与爱心企业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推进落实已签订或意向签订的募捐项目,规范冠名基金管理,提供慈善服务。将慈善项目与企业爱心需求相结合,发挥冠名基金活力。拓展企业定向捐赠渠道,做好冠名基金、定向捐赠资金、项目资金和爱心物资的筹募工作。
充分发挥好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带头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好“慈善一日捐”“湖北数字公益节”“腾讯99公益日”等面向全市开展的募捐活动。形成党政支持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慈善格局。
联合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持续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实施,助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慈善助医项目转型发展,开展分类专项救助,精准帮扶困难患者,结合我市困难大病患者的实际需求,统筹谋划,探索“医路同行”慈善医疗服务项目新救助模式,积极助力缓解困难大病患者因病致贫返贫社会问题。
加强与市文联等爱心组织的合作,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慈善捐赠、义卖、义拍、义演等爱心活动;充分发挥对外慈善工作站的沟通合作作用,做好驻外商会、行业协会的募捐工作;继续加强与中华慈善总会、湖北省慈善总会以及全国其他基金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资源和项目。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六大项目,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六)主要实施“幸福家园”“关爱‘一老一小’”“慈善冠名基金”“慈善+旅游”“慈善+商协会”“慈善+志愿服务”六大项目,提升慈善综合能力。
进一步扩大“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影响力,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项目全覆盖。针对县市区各级慈善会明确项目资金募集指导性目标任务,确保年底筹集资金2000万元。以村居为主体,围绕乡村公共服务需求,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密结合,设立群众需求最为迫切、反响最为强烈、利益最为直接的公益事业和产业项目。通过开展“湖北数字公益节”“腾讯99公益日”等线上筹款活动,拓展筹款渠道。健全项目激励机制,引导县市区慈善会根据募集资金数量,对村(社区)给予一定项目资金支持,同时积极争取省慈善总会专项奖补。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主要目标,突出“幸福食堂”“慈善助浴”“春晖守护”“童享阳光”四个具体项目,凝聚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广大群众等多方力量,聚焦关爱“一老一小”,开展爱心敬老、爱心义诊、心灵守护、爱心扶弱等四个专项行动,强化协同联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三项保障机制,让大爱成为十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地标。
用好慈善捐赠相关优惠政策,规范各类慈善冠名基金使用管理,加强与大中专院校、东风公司、烟草公司等单位的沟通合作,确保基金发挥在助力乡村振兴、困难群体精准帮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爱心企业、单位及人士设立小额冠名基金,链接资源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形成小额即可冠名的新趋势,吸引更多公众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总会现有专项慈善冠名基金12支,2025年力争在做好现有各类冠名基金的基础上,新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育冠名基金”,确保年底筹集资金500万元。
驱动“慈善+旅游”共生发展,擦亮“善行十堰”新名片。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慈善会县市联动,加强同十堰各名胜景区联系合作,通过设立“慈善工作站点”,打造慈善文化长廊,成立慈善文化传播基金,挂牌慈善爱心超市,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公益慈善与景区综合治理深度融合。通过整合景区慈善资源,打造集慈善文化宣传、慈善捐赠、慈善帮扶及慈善志愿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慈善平台,吸纳更多社会资源,为十堰慈善事业注入源头活水。结合传统旅游与慈善公益活动,提倡在旅游过程中为当地社区提供物质或精神帮助,如教育支持、文化交流和环境保护等,促进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良性发展。
以市慈善公益中心为载体,积极联系本地驻外商协会,创新“慈善+商协会”模式,设立5个“十堰慈善驻外商协会工作站”(北京、深圳、福建、重庆、西安)。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不断创新捐善款、捐资源、捐志愿服务等适合商会企业特点的捐赠形式。引导鼓励商会企业加大社会影响力投资,实现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相互融合相互赋能。按照慈善帮扶项目化操作要求,根据商会实际情况,定制项目、聚焦实施、树立口碑、打造品牌。不断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商协会在联合企业力量开展慈善事业方面的引领作用,推动十堰在外成功企业、人士参与十堰慈善事业,链接外地慈善资源助力十堰慈善事业。通过慈善活动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十堰慈善的公众形象和社会信誉。
进一步发挥十堰慈善志愿服务总队作用,在原有7支慈善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增设春晖守护慈善志愿服务队、银龄阅读慈善志愿服务队,通过活动激励、表彰嘉许等形式,不断加强慈善志愿服务队的归属性,让参与人员更加珍惜“慈善志愿者”称号,擦亮志愿队伍品牌。十堰慈善志愿服务总队要积极引领各慈善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慈善文化宣传、慈善捐赠、义卖、义拍、义演等爱心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慈善项目和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价值,保持队伍的活力和意义,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于表现出色的队伍给予资金支持,以激励更多的活动和贡献,对长期不发挥作用的队伍进行淘汰。
2025年,市慈善总会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担当使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把有限的善款用到困难群体最需要、最紧迫的善事上去,切实把事办好、实事办事、真抓实干、全力争先,大力推进十堰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十堰篇章、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由于网站流量大,实时数据加载慢,请耐心等待